我们忽略了自己,却没有忽略痛苦
先活成自己,再活成想活的样子。
“抑郁症”三个字已持续半周在热搜词中。一位天后因为抑郁症走了,留下一片叹息与悲痛。这世上,遗憾有千万种,没有哪一种比放弃生命更让人扼腕痛惜。互联网上突然出现了很多关于抑郁症的帖子和测试,甚至有人还会惊呼:都说我很乐观,怎么也有轻微抑郁?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抑郁症渐渐走入大众视野,想必你已经看过不少相关的话题与文章。今天,为什么抑郁症仍然值得讨论?
因为,它正在悄无声息地杀死我们爱的人。
“说不清楚的失落与沮丧。”“持续一段时间的重度失眠。”“身上有长期查不出症状的过敏。”“头晕、胃疼、心慌、憋气、幻听、出冷汗、毫无缘由地发烧。”,这些都是抑郁症的前兆。
抑郁症就像是一个黑洞,正在吞噬着蓬勃的生命力。在这场旷日持久之战中,你似乎什么也不想做,成了一副空虚的皮囊。除了无穷无尽的负能量,抑郁再没有其他作用了。情绪的波动,还会经历家庭关系的松动、重伤身边的朋友,乃至失去生命。
有一位乐评人这样说道:“现在得抑郁症的人,似乎都是好人。”
坏人是否会得抑郁症,这件事先按下不提。我们的关注点在于:为什么乐观、积极、善良的人会有抑郁症?
COSMO专题组曾经策划过一篇关于:“好人”情绪自救指南的文章,她们给出了这样的解释。
你善于倾听,对闺蜜又特别配合,是一个随时营业的树洞;你经常站在别人的立场检讨自己,背负过多不属于自身的责任和义务;你迎合别人,是一个悖逆内心强行合群的老好人。周围人对你评价极高,勉强、忍耐,无时无刻都在缠绕你。
拥有天生更强的感知力,所以心绪格外敏感。天赋,将你变成了情绪拯救师。
在人际交往中,的确存在着不平等关系。压抑真实的自我感受,附合对方的潜在需求,为了拉近心理距离,从而忍受对方一再的倾诉、发泄。你或许认为,这是维系关系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于是才苦苦忍受不敢扭转。
其实,这不是代价,而是礼物。
你的倾听是一种非常珍贵的付出。只有面对你关心和爱的人,才值得为对方献出这份珍贵的礼物。倾听也需要见好就收,不要试图共情,将自己带入角色。
再不行就上一点“糊弄学”。网上有这样一则至理名言:如果你懂点“糊弄学”,就没有聊不下去的天。套用糊弄学对付倾诉和抱怨,不用投入过多的真情实感,又能让朋友舒心,愉快交流。这难道不是一种情绪上的双赢吗?
糊弄学有一个万能回复公式,简单、易上手。只要用“感叹词+评价事情+感受”的组合,就可以轻松回复。如果对方抱怨朋友:“她竟然放我鸽子……”,你:“我的妈,这叫啥事儿啊?我也无语了”。
既有情绪反应,又有对事情/人的反馈,最后还升华到“共情”的高度。适当的加一些“不是吧!”“真的吗”“这也太那个了!”就顺利完成了一次糊弄的倾听旅程。
如果负面情绪还持续缠绕着你,感觉自己无法脱身,去向医生寻求帮助吧。也不是所有抑郁情绪都会被诊断为抑郁症,所以不必过分担心。网上随处可见的自查表并不具备权威性,甚至可能会加重情绪负担。你宁愿相信一个不知道是谁设计的不靠谱问卷,也不想享受一次医保福利吗?
抑郁症和感冒并无二致,请把诊断权交还给医生,给大脑和身体一个倾诉的机会。即使你坚持选择不吃药,医生当然也不会强制你,但医生会给你最有帮助的医疗建议。
要相信“存在即合理”的逻辑。就像你常去spa放松一样,肩颈不舒服,按一按就解决了。
不想出门也没关系,如果熟悉的环境下更容易敞开心扉,线上的正规心理咨询平台也能打消你一部分顾虑。
至于怎么选,没有绝对的标准。有些人希望选一个比较贵的,这代表了对方经验丰富;而有些宁愿花比较少的钱去找一个年轻、尚在实习期的咨询师,因为年龄相仿好沟通。有些希望选择同性别甚至是老乡,而有些希望咨询师是环保主义者或素食。当然,外貌主义甚至可以从照片中选一个看着顺眼的。
第一次咨询并不顺畅,也没关系,你既可以给自己和对方机会再尝试一两次,也可以马上选择更换咨询师。因为这些选择本身就代表了你自己。其实你想想,我们选个朋友,都要谨慎小心,都不一定选对,更何况是只有一面之缘的心理咨询师。
人生的答案,总在摸索中不断演变。有些人坚信,抑郁症一定会治愈;有些人则说是一辈子的事,只能保持相对稳定状态、防止复发。其实在心理学建构主义看来,这取决于你如何定义“治愈”和“正常”。
已知抑郁症是一个不断被证实社会现象。除了个体层面的努力外,也希望大家和我们一起通过内容不断加强社会对抑郁症的认识和支持,减少对抑郁症的固有认知,提供更多的支持与理解。
插画来源:Joe、Yoyo
部分内容来自《时尚COSMO》2019年10月刊
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