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古董”焕发生机——榆林保护古树名木速写
佳县泥河沟村千年古枣园是目前世界上栽培历史最长、面积最大、品质最好的成片人工枣林。在多方的精心保护下,千年古枣园里,一棵棵历经沧桑的枣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在榆林市佳县泥河沟村千年古枣园,佳县古枣园系统保护办公室首席专家高峰(左)拥抱1300多岁的古枣树。
春夏之交,在榆林市佳县泥河沟村千年古枣园里,1100余株“高龄”枣树盘曲苍虬、吐露新芽,如“骑士”般伫立在黄河岸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个占地36亩的千年古枣园,是目前世界上栽培历史最长、面积最大、品质最好的成片人工枣林。即使历经数千年,一棵棵枣树依然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枣园中树龄1000年以上的枣树有30株,干周3米以上的枣树3株。其中最粗的枣树干周3.4米,至今每年仍可产枣百余斤。”从“红枣专干”到佳县古枣园系统保护办公室首席专家,高峰已经和红枣打了近50年交道。
1982年,为了普查红枣品种,高峰随身带着照相机、饲养皿等器材,爬过一座又一座山,成为别人眼中“抓虫虫”的人。1994年,他发现了“藏”在山坳里的泥河沟村千年枣园。
“古枣树群落是头一次被发现!”高峰一天到晚钻进枣园里,反复观测、调查、研究,非常痴迷。他说:“观测不能只看表面,要钻进林子里仔细看。”经过鉴定,泥河沟村千年枣园“年纪”最大的古枣树有1300多岁。
“无论是野生酸枣、栽培型酸枣,还是过渡型枣,在泥河沟村都有。这些宝贝是国家之宝,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为此,高峰在枣林里立了“枣源”碑。
2014年,佳县古枣园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涉及佳县8个乡镇和1个街道,区域内总人口20.7万人,枣林面积41万亩,其中古枣树15.2万余株。
“古枣园系统内设有泥河沟村、木头峪村、荷叶坪村3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监测点,泥河沟村为核心保护区。”高峰介绍。
红枣树被陕北人称为“铁杆庄稼”,以往,谁家地里枣树多,就表示谁家光景好。
泥河沟村村民武稳寿,是一棵1300多岁古枣树的养护责任人。他告诉记者:“家里修窑洞、供孩子上学的费用,全靠一把红枣。作为古树养护责任人,我平时更注意保护古枣树。”
古树名木是珍贵遗产,也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然而,这些绿色的“活化石”,也一度遭遇生存危机。
“枣树的天敌是枣疯病,枣疯病被称作枣树‘癌症’。”近几年,当地相关部门对古树进行多次抢救性复壮。
“当前,最要紧的是减少枣疯病对枣树产业的危害。”高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他看来,古树就像一位老人,需要专业化、精细化的护理。
为了守住老祖宗留下的“绿色古董”,佳县及时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累计投资3000多万元,实施了古枣园防护围墙及枣源大桥等保护性工程。
佳县每年都举办红枣采摘节暨红枣产业发展研讨会等活动,目前,已建成红枣规上加工企业12个,生产出全产业链产品16种,成立了佳县泥河沟世遗千年枣林专业合作社,使红枣产业得到蓬勃发展。同时,该县深入挖掘和弘扬千年古枣园文化,建成泥河沟游客接待中心、乡村记忆馆,积极推进文旅融合发展,让更多群众捧起“文化碗”,吃上“旅游饭”。
泥河沟村的古枣树保护是榆林市古树名木保护的一个缩影。当前,榆林市有古树群70处4671株,古树1320株。其中特级保护古树55株。
2016年以来,榆林市针对树势衰弱,特别是濒临死亡的古树名木开展保护复壮工作,先后对榆阳区青云镇、定边县长茂滩林场、靖边县红墩界镇等地50余株古树和古树群制定相应保护复壮方案。
“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对症下药,实施安装避雷针、病虫害防治、施肥除草等保护措施,确保一树一保护方案。”榆林市造林绿化服务中心副主任李发伟说。
榆林市还开展古树名木资源补漏拾遗工作,及时更新数据,完善古树名木档案,摸清所有古树名木的特征、树龄、生长状况、生长环境等信息,并加强古树名木日常动态监测。
“我们将进一步加强防护措施,加大宣传力度,推动形成全社会保护古树名木的良好风尚,守护好大自然和老祖宗留下的珍贵遗产。”榆林市林草局副局长王立荣说。
来源|陕西日报
记者|李旭佳
监制|赵侠
制作|边磊